【中心】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及平台责任完善

2024年05月12日 MG真人

  作者徐洁崔岩,大众报业集团

  源全媒体探索2023年7月号

  摘 要年极端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治理已成识。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基础之上,已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出台或酝酿出台。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网络暴力的概念和特点切入,通过对法律条文案例的分析和司法实调研,梳理现有法律体系对网络暴力的规制和空白,审视受害者维权的障碍难点,从而探讨网络暴力预防和惩治的有效法律路径。

  关键词网络暴力;互联网台;法律规制;证据搜集;维权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筒,都可以成为网络话题的发起者跟随者,也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与传统的侮辱诽谤等暴力方式不同,网络暴力有发起快传播易传播广等特点,因此对受害者的伤害往往更急更重。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重要和最有效手段,虚拟网络亦不是法外空间。现有法律对侮辱诽谤和个人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可适用于网络暴力,不过受害者仍面临取证难等维权障碍,更专门的网络暴力立法亟待出台。

  网络暴力的法律概念再探析

  2022年7月,女孩郑灵华将一张手持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向爷爷报喜的图片发布在网上,其本意是分享,却因粉红色头发引大量的人身攻击羞辱甚至恶意造谣,短短半年后就因患抑郁症去世。更早之前,寻亲成功的河北少年刘学州因被指责向亲生父母索要房而遭受网络不良舆论的压力,后服药自杀。尽管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但在很长时间内,网络暴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义。最高人民法最高人民检察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构成犯罪的情形作了详细列举。2023年7月,家网信办起草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首次对网络暴力信息作出明确定义,即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对个人集发布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道德绑架贬低歧视恶意揣测等违法和不良信息。

  由此可见,网络暴力的对象往往是自然人,表现形式通常包括贬损人格尊严的语言侮辱谩骂,捏造篡改事实造谣诽谤,披露传播他人信息等,同时将以上言论在公网络台集散布。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但与传统暴力行为相比又有着显著的特征发起极易,传播极快,传播范围广1。网友实施网络暴力的成本极低,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就可参与,几乎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此外,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极为隐蔽,其真实身份信息难以获取。

  现行法律对网络暴力的规制

  看到郑灵华刘学州们的遭遇,我们不禁要问,对于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法律难道无能为力吗?网络当然不是法外之地,根据现有法律法规,网络暴力施暴者根据实施侵权行为的性质及情节严重程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

  第一,民事法律责任方面,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除继承早前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对侵权行为损害赔偿的一般性规定外,还特别明确了网络侵权的网络用户网络服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引入了网络侵权责任避风港原则的通知和反通知规则,并强化台服提供者的连带责任。

  第二,行政法律责任方面,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恐吓威胁侮辱诽谤等行为以及加重情节的行政处罚措施,并细化列举了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等常见的网络暴力行为及行政责任。

  第三,刑事法律责任方面,刑法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诽谤罪侮辱罪;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则更加详细地规定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网信办也相继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等预防惩治网络暴力的相关文件。2022年底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压实了网络台的主体责任,要求网络台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采取措施强化对网暴当事人的保护。2023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最高人民检察公安部联合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公布实施后,这将成为我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第一部部门规章。

  由此可见,我现有法律从民事行政刑事多个维度维护着网络秩序,保护着个人权利。也可以预见,我关于网络暴力的立法将日臻完善。

  网络台的职责义有待法制化

  梳理年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不难发现,自媒体网络台是极端网暴事件的高发地。权利不可滥用,言论不可越界。对于侵犯他人权益的言论,台有义也有技术手段按照法律进行管理和处置。2023年3月,在家网信部门指导下,抖音微博快手腾讯红书等网络台集发布了防网暴指南手册,对受害者在遭遇网络暴力时的应急处理方式做了说明。

  笔者认为,台真正履行监管义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依法利用技术手段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目前,台采取的内容审核方式通常是智能审核+人工审核,通过智能比对关键词,对违规信息在发布前进行拦截。台要提升网络暴力事件的预判能力,综合考虑事件类别针对主体参与人数信息内容发布频次环节场景举报投诉等维度,建立网暴行为识别模型,对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网暴事件的倾向和苗头及时遏制。

  第二,对当事人的求助及时回应,并提供有效救济。由于网络暴力传播速度快,当台给予当事人回应时往往伤害已经发生。如果接到当事人投诉和求助后,台仅依据民法典通知与反通知规则处理,一甚至十余天的处理期后,某些网暴事件势必持续扩大并恶化,最终导致严重后果。台可以考虑以技术手段对此类求助设置优先级,优先处理。

  取证难是受害人维权主要障碍

  2021年,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的宣判曾备受关注,被告郎某何某因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也是全首例自诉转公诉的诽谤案件。不过,对于多数遭受网暴伤害的当事人说,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施暴者责任并不容易,能够由自诉转为公诉由司法机关配合取证的案件是少数,多数时候需要当事人凭一己之力搜集证据固定证据。

  取证难点在于施暴人身份信息的获取以及证据的有效固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起诉需有明确的被告,但网暴受害人往往很难获取施暴人的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一般而言,台有能力披露一些用户信息,但是有些用户在注册时就使用了虚假的身份信息,或者台基于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的义不便提供用户信息。刘学州生前写下的万字长文无奈地提到这几天一直有人抖音微博私信攻击我,骂我而且我想去解释的时候,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号和私密账号。

  好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二条规定网络信息服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针对网络暴力信息的一键取证等功能,提高证据收集便捷性。依法依规为用户维权,司法机关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工作等提供及时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协助。这也意味着,家主管部门已明确了通过落实台责任和用户权益保护将网络暴力消弭在治理前端的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不仅侵害了公民的人格权益,而且容易对社会稳定造成系统性危害,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 公害。2在预防惩治网络暴力事件时,除进行普法宣传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外,有必要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构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高媛.自媒体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0281238.

  2王利明.加强网络暴力治理 构建良好网络秩序J.网信,202274245.

  全媒体探索杂志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526G2,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048X。2021年8月创刊。

  办刊宗旨聚焦媒体融合前沿,交流实践探索经验,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打造研究沟通台,助力媒体全面深度融合发展。

  主要栏目特约专稿一线聚焦融合转型传播视点舆情观察新闻实视听传播县级融媒个案解析智能应用传媒法治全媒人才经营管理等。

  投稿邮箱

  联系电话0531441

上一篇:【方法】中沃1.8g固体咖啡左旋肉碱黑咖河南中沃实业第二销售事业部 下一篇:【记】走进上海印刷博物馆,领略印刷文化的魅力→